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20的文章

知高圳步道記遊

圖片
去年10月友人帶領初次造訪知高圳步道,當時礙於時間有限並未走完全程,想著再訪已有一段時間,利用端午節假期前往一遊,得償夙願。 位於烏日的知高圳取自筏子溪溪水,是臺中南屯、烏日及大肚的農田重要灌溉水源。 大清早5:20抵達,健行的人不多, 刻意將車停在善光寺下方的停車格再步行到步道入口。 兒子說媽媽的背影像高中女生 這斑駁破舊的文宣上面寫著「若在一小時內走完全程可消耗 250 大卡」 前半段的知高圳是在綠蔭當中,後半部較沒有遮蔭,一路上都能看到灌溉的溝渠,走沒多久會看到木棧道。 由枕木鋪設的步道往返路程約6公里,坡度起伏不大。 一進步道,目光一定會被這盤根錯節的老榕樹根吸引。 過了老榕樹再往前走,即是引水橋棧道。 走出棧道後仍可見溝渠,沿途有樹蔭遮蔽,即使有陽光仍涼爽怡人。 在步道終點再走約100公尺,有另外一條雪蓮步道(好漢坡)是唯一上坡路段,這裡因久失修,要隨時提防可能踩中鬆垮坍方以及沙子過多極易打滑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好漢坡入口指示牌並不明顯, 要很認真仔細看才不會錯過。 第一次錯過了入口,往回走時才看到石頭上的標示,左上角的指示箭頭已被雜草遮蔽。 好漢坡剛入口處,還有粗糙的水泥路 尤其輪胎圈圈階梯的橡膠已經失去彈性,要小心行走,安全還是首要。 輪胎橡膠階梯很有特色,可惜久未維護,踩踏時仍要小心。 兩旁的雜草已有半個人高 好漢坡沿途景致雖好,但路旁雜草已有半個人高。 攻頂後在學田山山頂眺望美景 亮艷艷的陽光照耀山谷,藍天下滿眼金黃碧綠。 在山頂遠眺彰化市區 同場加映: 因走錯路,不意走到王田社區,看見志工媽媽在打掃環境,還熱心告知這裡有洗手間可使用,還介紹社區運動公園裡佈置的蘭花,每一株都被妥善照料,聽得出來她們引以為傲。 ■詳細資訊 台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三段登寺巷176號

穩定而舒適的體式是進入禪定的前提

圖片
這篇文章是《瑜伽經直解》(潘麟著/時英出版)書中,第310至315頁全文,展讀全文,提醒開始修習瑜伽的慢慢正本清源,不要落入學習的誤區。 2.46 穩定而舒適的體式是進入禪定的前提。 此節經文是在闡述八支瑜伽的第三支——調身。瑜伽修行的要領是「三調」:調身、調息和調心。調身與調息是基礎和輔助,調心是根本。因為,瑜伽的修行,歸根結底是心性的修行。 調身在瑜伽中又名「體式」,體式是對所有瑜伽靜態姿勢和動態運動的統稱。但無論是瑜伽的靜態姿勢還是動態運動,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「穩定而舒適」,因為只有這樣才是「進入禪定的前提」。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一下,近一兩百年來,特別是近幾十年來,瑜伽走向了一個很大誤區。這個誤區有兩部分組成:一是過於注重體式的練習;二是過於追求超高難度的體式。 我們來先說說第一個誤區——過於注重體式的練習。目前全球瑜伽領域,幾乎所有的瑜伽練習者都不同程度地認同「瑜伽的練習即體式的練習」。似乎瑜伽的修行除了一堆體式外,再無其他。這是對「瑜伽」一詞的嚴重曲解和誤讀,同時也使我們明白為什麼人們對瑜伽修行之目的不清楚。 瑜伽的最終目的,毫無疑問是獲得生命的覺醒和存在的圓滿。而瑜伽的體式只能適度地改善生理功能,而不能實現瑜伽的終極目的。如此將瑜伽視為與各項體育運動相類似,這是對瑜伽這門博大精深的生命文化的嚴重誤解,更是將瑜伽這一深奧的生命哲學和生命修行法門,極度膚淺化、簡單化和庸俗化了。真正的瑜伽修行之重心,誠如聖哲在此經中教導我們的,瑜伽的重心是對心性的修行,是對禪定和三摩地的修行,而不是以姿勢和動作為重心。 因為瑜伽士在長期靜坐禪修過程中,容易導致關節和筋骨僵化,全身氣血不暢。因此需要在靜坐之前或靜坐之後,練習一些舒筋活血的姿勢或動作。久而久之,瑜伽大師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摸索,設計出一些頗有印度民族風格的姿勢和動作,以供弟子們於靜坐之前或之後有選擇性地練習。「有選擇性地練習」的意思是,這些姿勢和動作未必全部練習,也可根據自己情況和意願選擇是否練習。故這些瑜伽的姿勢和動作自創立之時,它們的目的就是非常清楚的——僅供靜坐禪修之前或之後的舒筋活血之用。 當這些姿勢和動作越來越多時,就慢慢地被體系化,形成了瑜伽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流派:哈他瑜伽。哈他瑜伽是所有瑜伽流派中最為注重體式的一門瑜伽。可以說,哈他瑜伽就...

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,是一種美學

圖片
本篇文章係來自《優雅老年的才情》 老いの才覚(天下文化出版,作者/曾野綾子 Ayako Sono)中,〈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,是一種美學〉一文。因為個人感觸良多,特別繕打全文,與讀者分享。 從撰寫《戒老錄》的30歲左右開始,我就常想,到死以前,東西一定要盡量減少。 所以,告誡自己不要買太多衣服,不要再增加食器等等。但事與願違,每次外出旅行,一看到美麗的東西,還是會想要,終於還是買了下來,時至今日,積習難改。 幸好人生過了70歲以後,那種對物欲的煩惱逐漸降低。所剩的日子愈來愈短,心底想真有必要減少東西了。 最近,只要一有時間就整理相片。活著的人還要替辭世的人收拾善後,未免太添麻煩了。我已燒燬了許多相片,打算只留下大約50張。這雖然是個人無聊的目標,對老人而言,卻是一項重要的工作。 我們夫婦所有的親筆書稿也全都燒毀了。我們對有人想蓋自己的文學館或半身雕像的心裏感到不解, 人為何需要世人記憶自己?就算再怎麼不合情理,死者還是該被遺忘的。 我的看法是,無論俳句碑、詩歌碑、文學碑,都對景觀形成干擾。文學館的經營最後通常是赤字,對當地政府也造成經濟上的負擔。外子與我都對這類事情興趣缺缺。 我對身後之事完全沒有任何指望,甚至覺得連葬禮都可以免了,趁肉體消失不見的機會,讓所有的存在都消失,是最好不過的了。不露聲色地消聲匿跡,是死者對這個社會最高的禮儀。 在這一點上,我母親真的是做到令人感佩的善後。母親長期身體狀況不佳,自知已無法外出後,就吩咐我把和服,戒指等,全轉送給想要的人 。 最後,母親只留下兩雙夾腳拖鞋和兩套正式和服。那兩套和服還是我從沖繩買回來的琉球綢。我跟母親說,「這是我以後要穿的,不可以送別人喔。」說完後才遞給母親的。 直到83歲那年往生前,母親就生活在六帖榻榻米、半帖衣櫥附小廚房、 盥洗間及擺了一個收納櫃的房間。我只花了半天就把她的遺物整理妥當。說起來很妙,母親往生時,連少許的私房錢也幾乎快花光了。 人如果不慎留下財產,遺族可要費心了。什麼都不留,對孩子是最好的。 沒有比後代子孫圍著財產爭奪更可悲的事了。當我聽說不論留下的財產多寡都會造成紛爭這類人間瑣事後,不免覺得事先擬妥遺書是義務之一。因為就算父母僅留下一套大島綢和服,但如果有幾個孩子的話,仍會相互爭奪。清楚地事先說好:這份給長女、這份送次女,確實地分配遺物後,...

姿勢,停留,觀察,覺察,對話--啟動內在復原力X瑜伽療癒課程後記

圖片
五月的最後一天正好是星期日,慢慢參加了 「啟動內在復原力 X 瑜伽療癒」的課程。當課程結束後,慢慢帶著無比放鬆的身心,踩著輕快的步伐,沐浴在夕陽的餘暉中走向公車站時,內心輕盈飛揚的感覺,當下知道自己真的愛上正念瑜珈了。 慢慢參加的課程分為上、下午兩場,分別由兩個不同的老師授課。 ( 師資及課程資訊在文章後面提供 ) 。 上午場袁筱晴老師帶領我們做觀察呼吸時,老師說學員可以選擇 「 觀察鼻子或是腹部 」 呼吸,不知道我們觀察了多久時間(應該短短幾分鐘),睜開眼睛後,老師問觀察呼吸過程有甚麼問題時,慢慢請教老師 : 自己一下子觀察鼻子呼吸,覺得胸口悶悶的,就觀察胸部呼吸,還忍不住想用力呼吸 ( 控制呼吸 ) ,然後又會想觀察腹部的呼吸,整個過程我就在鼻子,胸部和腹部之間游移,毫無專注力可言。 袁老師的回答 :其實 妳的覺察能力很強,很清楚描述自己在三個點的游移。透過我的問題,指導學員如何專注觀察自己呼吸 ,儘量可以做到「每天,定時,定點、觀察同一部位」,如此日積月累,一定可以發現自己的改變與進步。 我們也練習了步行禪,感受腳底板、足弓、腳趾頭與地板接觸的感覺,緩慢行走,觀察身體的感受,當下腦海中突然浮現「神定氣閒、安步當車」這八個字。平常行路匆匆的自己,真的太急躁了。 下午場的瑜珈療癒,經由老師的示範與帶領,觀察自己在每個體式中身體與心理的感覺,選擇自己的停留點,觀察呼吸,覺察,與身體溫柔的對話。 在做英雄一體式停留時,覺察到右邊腎臟部位隱約傳來陣陣的疼痛,我感受著這個疼痛,卻 也享受這微微的酸楚;進行左側動作時,當左手臂上舉,覺察到彷彿有股電流從上手臂傳遞到指尖,再從指尖回流到手臂與肩膀,非常舒服。此時此刻,我第一次體會到瑜伽體式的美好。 曾經上過幾次瑜珈課,但只是單純的拉伸,沒有與身體對話與覺察,讓練習徒勞無功。很高興自己報名了這個課程。 下課後,我特別留下來向老師致意,謝謝她的帶領讓我重新認識瑜珈,認識自己的身體,也學習透過瑜伽體式與內心對話。 以前在書上讀過的一句話: 瑜珈不只是姿勢練習,而是身心靈探索的旅程。信哉斯言! 我的瑜伽修習之路,就此正式展開。 在課堂上學習的「英雄一」與「橋式」,是現在我每天都會做的瑜珈動作。 謹記在心:姿勢,停留,觀察呼吸,覺察,對話。 █ 英雄一 1 、採山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