穩定而舒適的體式是進入禪定的前提
這篇文章是《瑜伽經直解》(潘麟著/時英出版)書中,第310至315頁全文,展讀全文,提醒開始修習瑜伽的慢慢正本清源,不要落入學習的誤區。 2.46 穩定而舒適的體式是進入禪定的前提。 此節經文是在闡述八支瑜伽的第三支——調身。瑜伽修行的要領是「三調」:調身、調息和調心。調身與調息是基礎和輔助,調心是根本。因為,瑜伽的修行,歸根結底是心性的修行。 調身在瑜伽中又名「體式」,體式是對所有瑜伽靜態姿勢和動態運動的統稱。但無論是瑜伽的靜態姿勢還是動態運動,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「穩定而舒適」,因為只有這樣才是「進入禪定的前提」。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一下,近一兩百年來,特別是近幾十年來,瑜伽走向了一個很大誤區。這個誤區有兩部分組成:一是過於注重體式的練習;二是過於追求超高難度的體式。 我們來先說說第一個誤區——過於注重體式的練習。目前全球瑜伽領域,幾乎所有的瑜伽練習者都不同程度地認同「瑜伽的練習即體式的練習」。似乎瑜伽的修行除了一堆體式外,再無其他。這是對「瑜伽」一詞的嚴重曲解和誤讀,同時也使我們明白為什麼人們對瑜伽修行之目的不清楚。 瑜伽的最終目的,毫無疑問是獲得生命的覺醒和存在的圓滿。而瑜伽的體式只能適度地改善生理功能,而不能實現瑜伽的終極目的。如此將瑜伽視為與各項體育運動相類似,這是對瑜伽這門博大精深的生命文化的嚴重誤解,更是將瑜伽這一深奧的生命哲學和生命修行法門,極度膚淺化、簡單化和庸俗化了。真正的瑜伽修行之重心,誠如聖哲在此經中教導我們的,瑜伽的重心是對心性的修行,是對禪定和三摩地的修行,而不是以姿勢和動作為重心。 因為瑜伽士在長期靜坐禪修過程中,容易導致關節和筋骨僵化,全身氣血不暢。因此需要在靜坐之前或靜坐之後,練習一些舒筋活血的姿勢或動作。久而久之,瑜伽大師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摸索,設計出一些頗有印度民族風格的姿勢和動作,以供弟子們於靜坐之前或之後有選擇性地練習。「有選擇性地練習」的意思是,這些姿勢和動作未必全部練習,也可根據自己情況和意願選擇是否練習。故這些瑜伽的姿勢和動作自創立之時,它們的目的就是非常清楚的——僅供靜坐禪修之前或之後的舒筋活血之用。 當這些姿勢和動作越來越多時,就慢慢地被體系化,形成了瑜伽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流派:哈他瑜伽。哈他瑜伽是所有瑜伽流派中最為注重體式的一門瑜伽。可以說,哈他瑜伽就...